編者按:第三方曾經為信托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在監(jiān)管部門連番重申禁止第三方理財機構代銷信托產品后,如今第三方是否還在做信托生意?《證券日報》記者近日從多家第三方理財機構及信托公司了解發(fā)現,事實上,盡管視頻簽約,雙錄的實施讓投資人與信托公司必須面對面,但第三方依然在不少信托公司產品銷售的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如果是通過第三方介紹后簽約,客戶拿到的返傭仍可達到0.6%以上。

  2014年銀監(jiān)會“99號文”《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jiān)管的指導意見》,再次重申,禁止第三方理財機構代銷信托產品,并且明確規(guī)定“信托公司將禁止委托非金融機構提供咨詢、顧問、居間等方式直接或間接推介信托計劃,”以圖切斷第三方風險向信托公司傳遞的渠道。

  近年,信托行業(yè)產品銷售開始實行“雙錄”,以及推行視頻簽約。這一與信托公司“面對面”的過程看似扼住了第三方的咽喉。不過記者發(fā)現,第三方在信托銷售中并未匿跡,并且,返傭痼疾一直存在,仍可達到0.6%以上。

  第三方轉賣契約型基金

  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推介信托產品已不是大多數第三方的“主菜”。以前信托產品的位置,正慢慢被契約型基金所取代。

  記者近日向廣東省某財富管理公司咨詢購買信托產品的事宜,對方的財富顧問向記者表示,目前確有在售的信托產品,不過收益都不算高,普遍收益在6%-7%之間。

  對方向記者推薦了某“老牌”信托公司的信托計劃,年化收益率為6.8%。但同時,他向記者建議,可以考慮一線城市的地產基金項目,“目前公司的位于深圳的某地產基金項目銷售火熱,抵押充分,樓盤銷路好,收益也比較高,在9%-10%之間”。

  言談期間,他還向記者感嘆信托市場的今非昔比,“前幾年信托產品銷售很火爆,收益9%左右的可選擇的比較多,從去年開始,就開始遇冷,不僅收益變低了,募集資金速度也變慢了,有的項目年前發(fā)的到現在也沒募集完?!?/p>

  記者相繼又詢問了多家號稱“代銷”信托計劃的財富管理公司,但也一直被推薦各類契約型基金產品——相對于信托,契約型基金似乎更合他們推介的胃口。

  不過,產生這一現象,背后卻與信托市場的情況有很密切的關聯。

  上海某高端財富管理公司渠道總監(jiān)對信托產品在第三方理財機構遇冷有自己的看法:目前市場上信托項目基本在6%左右,一些好的項目,一般都是由信托公司的機構客戶直接對接,根本就不會出現到市場上?!澳壳昂芏嘈磐泄镜呐笥延捎跊]有(對接個人客戶的)項目資源,也轉向銷售契約型基金,收益相對比較高,在9%-10%左右?!?/p>

  隨即,他給記者展示了下某老牌信托公司三月份的產品銷售表,認購對象全部為機構客戶,起投也最低為5000萬元。

  華東地區(qū)某信托公司分析人士指出,信托計劃雖收益率下降,相比其他理財產品,仍有一定優(yōu)勢,目前市場上信托產品發(fā)行量看似少,其實并不是信托產品遇冷、難賣,事實上,信托計劃雖少了,但并不愁賣,大部分都賣給機構客戶,還是比較搶手的。

  中小信托公司較為依賴

  第三方違規(guī)代銷曾集中出現過一批風險潮。甚至在項目風險爆發(fā)后,信托公司無法聯系到投資人,無法告知項目最新進展以及通知其來參加受益人大會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近年來,監(jiān)管機構對理財產品銷售合規(guī)要求日趨嚴格,目前,信托公司銷售信托產品實行“雙錄”(錄音錄像),以及越來越多的公司推行視頻簽約,這些措施的實施一方面方便了信托產品的跨區(qū)域銷售,另一方面,也使風險揭示落于實處并保留了證據。

  這一與信托公司“面對面”的過程看似扼住了第三方的咽喉,但實際上,也并沒有完全阻住第三方繼續(xù)參與到信托產品銷售的環(huán)節(jié)中來。盡管相對于鼎盛時期,第三方推介信托產品的熱度有所下降,但是,對于很多信托公司來講,仍然依賴第三方推介客戶。

  記者查詢到了某互聯網理財平臺上掛出的某在售信托計劃,撥通了該計劃發(fā)行公司的電話,并向工作人員詢問在上述網站其所提供的該信托計劃的募集賬號信息真?zhèn)?,經查證無誤后,又與信托理財經理進行了詳細溝通。該理財經理坦言,目前公司很多信托計劃在銷售過程中要借助第三方,“第三方起到的是中介作用,合同還是和信托公司簽訂,打款賬戶也是在信托公司的指定銀行,資金安全上沒有問題?!?/p>

  隨后,記者又向某老牌信托公司詢問。該信托公司內部人員同樣也推薦通過第三方來“買”。“無論通過誰買,都需要進行‘雙錄’,與信托公司進行視頻簽約,唯一的區(qū)別在于,和同是由信托公司寄出還是由第三方寄出。”上述人士表示。

  同時,記者也了解到,西部某中小信托公司推出的不良資產信托產品,該公司內部人員也在通過網絡平臺找第三方幫助其推介。

  華融信托研究員袁吉偉表示,目前中小信托公司較為倚重第三方渠道來推介信托產品,原因在于信托公司側重的發(fā)展定位不同,有的側重發(fā)行產品,有的側重財富管理,對于信托公司,尤其是小型信托公司建立自己的直銷平臺和財富中心,并不現實,第三方擁有的豐富客戶資源使其有了生存空間。

  同時,他也表示,由于目前市場并未有代銷信托產品牌照,加上第三方門檻低,魚龍混雜,整體市場并不規(guī)范,較為混亂,同時也易成為監(jiān)管的盲區(qū)。他建議,監(jiān)管部門可以借鑒基金經驗,出臺信托產品相關代銷政策,以立法立規(guī)方式規(guī)范市場秩序,促使信托產品銷售暢通。

  返傭可達0.6%以上

  記者發(fā)現,返傭,目前仍是第三方吸引信托投資者的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時下風行的互聯網理財平臺,由于線上平臺運營維護成本較低,能給予客戶相對更高的返傭比例。

  記者通過調查得知,目前市場上,推介信托計劃后給客戶的返傭比例普遍不高。據某知名互聯網理財平臺財富顧問介紹,一般來說,客戶拿到的返傭比例視信托計劃而定,互聯網理財平臺的返傭比例給的相對較高,除去日常維護管理費用,其它都將返傭給客戶,甚至能給到信托傭金的八成以上,不過目前市場的返傭比例普遍不高,以他們推薦的信托計劃為例,客戶拿到的信托計劃返傭比例基本在0.4%-0.6%之間。

  記者又聯系到了另外一家掛有信托計劃的上海某互聯網財富管理平臺理財經理,表示對某款信托計劃有興趣。該項目為政信類信托,收益率頗高,大額投資可達7.5%。記者問及其返傭情況,該經理介紹到,該信托計劃返傭相對較高,300萬元以上的大額投資可以做到0.6%以上的返傭比例,100萬元-300萬元的小額能做到0.8%左右,舉例來說,你投入300萬元,返傭比例為0.6%,你拿到的傭金就是18000元。

  返傭對行業(yè)帶來的危害不言而喻,某業(yè)內人士指出,第三方理財機構返傭情況確實存在,不過相對于前些年給出的1%-2%的情況,傭金比例萎縮不少,原因在于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托公司建立自己的直銷渠道和財富中心,以及信托計劃在個人客戶層面的銷量一直也較好,第三方拿到的顧問費用比例本身就在萎縮。

  某業(yè)內觀察人士表示,通過第三方理財機構銷售的產品相比較信托公司直銷的同類產品對應的融資方承擔了更多的融資成本,進而信托計劃對應更高的項目風險。同時,返傭等違規(guī)銷售行為則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產生了信托產品銷售過程中劣幣驅逐良幣的扭曲現象。(證券日報)